產業知識

AOI 誤判率過高?別急著換機台

AOI 誤判率過高?別急著換機台:先把「誤殺率/漏檢率」拉回可控

多數問題不是鏡頭,而是決策邏輯與資料回饋沒建好。先做 AI 複檢類別級門檻,通常比大動硬體更快見效。

你的痛點:① 誤殺率高 → 覆判/報廢暴增;② 漏檢率高 → 退貨與客訴風險;③ 門檻怎麼調都不穩,換燈、換角度也沒解。

為什麼一直誤殺或漏檢?

  • 現場一變,舊規則就不準:批次、光源、背景改一下,原本固定門檻失效。
  • 一把尺的盲點:刮傷、汙染、崩邊…嚴重度不同,卻用同一門檻。
  • 覆判沒回饋:人工改判只結案,沒回寫資料,系統學不到教訓。

三步修正(不動硬體,先動決策)

① 建立 AI 複檢 閉環(人機協作)

  • 低信心/有爭議 影像交給二階段模型;人工改判一律回寫資料池。
  • 新增 Other/不確定 類別收納灰區,避免硬塞錯誤分類。

② 啟用「類別級門檻 + 工藝規則」

  • 各缺陷設定對應的信心門檻與尺寸條件(面積、長寬比、長度)。
  • 先拉回漏檢率(避免放過不良),再收緊誤殺率;一次只動 1–2 類便於 A/B。

③ 用「看得懂」的指標追蹤

誤殺率良品被當不良的比例
漏檢率不良被放過的比例
FTY一次通過率(越高越省工)

線上看三件事:誤殺率、漏檢率、FTY(分班/站)。線下每週 15 分鐘復盤:前 3 名問題類別與常見誤判樣本。

兩週 PoC 怎麼跑

  1. W1:選 2 型號 × 3 站別,建基線,找出誤殺率最高的 3 類。
  2. W2:上線 AI 複檢 + 類別級門檻;以班別追誤殺率/漏檢率/FTY趨勢。

常見成效:先把誤殺率壓住、不拉高漏檢率(幅度依產品/站別不同)。

我們怎麼幫

  • ADC 智能分類:接 AOI/相機/MES,複檢結果自動回訓;缺陷標註與樣本治理同平台完成。
  • AOI 客製:光學 + 演算法 + 類別級門檻同步調校,適用 MLCC、IC 散熱片、晶圓等。

下一步(免費診斷)

提供近兩週 Top 100 低信心影像(含產品/站別/缺陷),我們回傳:① 類別門檻建議 ② 複檢閉環模板 ③ 指標儀表板樣板。

預約 Demo →

FAQ/技術附註

一定要換新機台或鏡頭嗎?

不用。多數情況先把決策與資料治理做好,透過就能顯著改善。

資料不易收集有辦法導入嗎?

資料不足可以透過我們領先的"缺陷生成系統"模擬缺陷樣品,補足資料難以收集的問題,只需要提供少量樣本圖像即可模擬出相似且多樣的缺陷樣本。

能否串接現有的生產管理系統?

通訊方式:支援 TCP/IP/REST 介接與自訂 API;亦可依需求走資料庫或 FTP 交換檔案,便於與廠務/MES 串線。
上游帶入:可由客戶系統傳入 產品ID/站別/Recipe 等資訊,ADC 會自動切換對應模型與參數。
下游回傳:檢測結果(OK/NG、缺陷類別/座標/尺寸/信心值)、影像與統計可上報至生產履歷或客戶系統;格式可客製(如 CSV/JSON),晶圓場景亦支援 Klarf/STDF。
權限與稽核:內建權限管理與 Log,便於符合品質稽核與系統維運。